「台中3名國民黨立委得票變化深度分析:支持率逆勢成長的政治密碼」
(圖片截取至國民黨台中黨部)
善勢力傳媒編輯中心/特別報導
核心發現:票數減少但支持率提升的矛盾現象,2025年7月26日台中市3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投票結果揭曉,呈現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政治現象:廖偉翔、黃健豪、羅廷瑋3人雖然在罷免案中獲得的不同意票數(代表支持票)較2024年立委選舉時的得票數有所減少,但支持率卻全面提升,平均提升5.40%。
詳細數據比較分析
![]() |
2024年立委選舉得票與2025年大罷免得票比較 |
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在總投票人數下降的情況下,支持者的忠誠度和動員效果反而更加突出。廖偉翔的支持率從47.35%大幅提升至55.97%,增幅達8.62%,是3人中提升最多的。黃健豪從51.55%提升至57.35%,增幅5.80%。羅廷瑋雖然增幅最小,但也從52.10%提升至53.87%。
投票率差異的關鍵影響
分析這個現象的關鍵在於理解兩次選舉的投票率差異。2024年立委選舉作為全國性選舉,投票率普遍較高,台中3個選區的總投票數分別為239,367票、261,316票和198,899票。而2025年罷免案的投票數則分別降至190,346票、207,454票和160,434票,降幅約20-25%。
這種投票率的差異反映出不同類型選民的參與意願。在立委選舉中,包括中間選民在內的廣泛選民群體都會參與投票,而在罷免案中,主要是立場較為鮮明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會積極投票。從結果來看,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動員上顯然更為成功。
基層動員效果的差異化表現
廖偉翔在3人中表現最為突出,支持率提升幅度最大,這與其家族政治背景密切相關。其母親黃馨慧為國民黨籍台中市議員,在地方具有深厚的組織基礎和人脈網絡。這種家族政治的優勢在罷免案中得到充分體現,基層動員能力強,支持者忠誠度高。
黃健豪雖然得票數減少最多,達16,166票,但支持率仍提升5.80%,顯示其在北屯區、北區的基層實力依然穩固。作為相對年輕的政治人物,能在罷免風暴中維持並提升支持率,反映出其政治經營的成效。
羅廷瑋的情況最為特殊,其罷免案是台中3區中唯一同意票超過25%門檻的,達到26.68%,但不同意票仍然占多數。這顯示其選區內的政治對立較為激烈,但支持者的堅定程度也相當高。
綠營催票策略的效果評估
從綠營的角度來看,儘管民進黨市議員陳俞融舉辦「反共護台總動員晚會」,立委何欣純帶領台中市議會民進黨團全體動員,進行密集的催票活動,但最終效果並未達到預期。這反映出幾個問題:
首先,罷免案的動員邏輯與一般選舉不同。在立委選舉中,綠營可以依靠政黨認同和政策訴求來爭取選票,但在罷免案中,需要說服選民對特定政治人物的不滿達到足以罷免的程度,這個門檻相對較高。
其次,台中市長盧秀燕的高人氣對3名立委形成了保護傘效應。盧秀燕親自下海陪同車掃,在風雨中堅持為立委站台,這種「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在地方政治中具有重要影響力。
![]() |
2024年選舉得票數比較 |
第三,藍白合作模式在台中確實發揮了效果。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的合作不僅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奏效,在罷免案中也展現出組織動員的協同效應。
政治忠誠度與動員效率的深層分析
這次罷免案的結果揭示了政治忠誠度的重要性。雖然3名立委的絕對得票數都有所下降,但支持率的全面提升說明了幾個重要現象:
第一,核心支持者的忠誠度極高。在面臨罷免挑戰時,這些支持者幾乎全數出動,投票率接近90%,顯示出強烈的政治認同和保護意識。
第二,反對者的動員效果相對有限。雖然綠營進行了密集的催票活動,但同意罷免的票數並未達到壓倒性優勢,反映出反對陣營在基層動員上仍有不足。
第三,中間選民在罷免案中的參與度較低。這部分選民在立委選舉中可能會投票給民進黨候選人,但在罷免案中選擇不參與或投不同意票,顯示出對現任立委表現的基本認可。
地方政治生態的結構性變化
台中政治版圖的變化反映出更深層的結構性調整。2024年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在台中從2席增至6席,這不僅是單次選舉的勝利,更代表了地方政治生態的長期變化。
盧秀燕市長的成功治理為國民黨在台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品牌。作為少數在綠營執政縣市中突圍的藍營首長,盧秀燕的政治影響力已經從市政層面擴展到立委選舉,形成了完整的政治生態系統。
這種生態系統的特點是:市長的高人氣帶動立委的支持度,立委的表現又反過來鞏固市長的政治基礎,形成良性循環。在罷免案中,這種相互支撐的關係得到充分體現。
對未來政治發展的啟示
這次罷免案的結果對台灣政治發展具有多重啟示:
首先,基層組織動員能力仍然是政治競爭的關鍵。國民黨在台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深厚的地方組織基礎和人際網絡,這種傳統政治資源在現代政治競爭中依然具有重要價值。
其次,家族政治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廖偉翔母親黃馨慧的市議員身分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資源,這種家族政治的傳承在台灣地方政治中仍然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政黨合作模式的效果值得關注。藍白合作在台中的成功經驗可能會被複製到其他縣市,對未來的政治版圖產生影響。
最後,罷免制度的實際效果需要重新評估。雖然罷免案全數失敗,但高投票率和激烈的政治動員顯示出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這對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正面意義。
結論:政治實力的真實檢驗
台中3名國民黨立委在罷免案中的表現,雖然絕對票數有所減少,但支持率的全面提升更能反映其真實的政治實力。在政治風暴中能夠維持並提升支持率,顯示出這些政治人物在地方的深厚根基和有效經營。
對民進黨而言,這次罷免案的結果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機會。如何在地方政治中建立更有效的組織動員機制,如何在政策訴求之外建立更深層的政治連結,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對台灣政治發展而言,這次罷免案展現了民主制度的韌性和活力。無論結果如何,高度的政治參與和公開的政治競爭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徵。未來的政治競爭將更加注重基層動員和政治忠誠度的建立,這對所有政黨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