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雙重門檻:達標不等於成功,同意票仍需過半數關卡」

         (圖片截取至網路)

善勢力傳媒社長林炳宏/特別報導

台灣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投票今日正式登場,24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政治命運,將由679萬餘名選民手中的選票決定。然而,在這場被稱為「大罷免」的政治風暴中,許多民眾對於罷免門檻的理解存在誤區,以為只要同意票達到25%門檻就能成功罷免,卻忽略了另一個關鍵條件:同意票必須多於不同意票。

這個雙重門檻設計,正是中華民國罷免制度的核心機制,也是今日投票結果的關鍵變數。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0條規定,罷免案要通過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4分之1以上。換言之,即使同意票達到25%門檻,但若不同意票仍多於同意票,罷免案依然不會通過。

這樣的制度設計並非偶然,而是立法者在民主問責與政治穩定之間尋求平衡的結果。憲法第17條賦予人民選舉、罷免、創制、復決之權,第133條更明確規定被選舉人得由原選舉區依法罷免。然而,罷免權的行使不能過於寬鬆,否則將導致政治不穩定;也不能過於嚴格,否則將失去監督民選官員的功能。雙重門檻的設計,正是要確保罷免案必須獲得選區內真正的多數民意支持,而非僅是少數激進選民的意志。

從實務角度觀察,這個雙重門檻在過去的罷免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2018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為例,最終同意票93萬9090票,不同意票2萬5051票,投票率42.14%,不僅達到25%門檻,同意票也遠超過不同意票,因此罷免成功。但在其他一些罷免案中,即使同意票達到門檻,但因不同意票仍多於同意票而宣告失敗的情況也時有所見。

今日的726大罷免,這個雙重門檻機制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24名立委罷免案的門檻各不相同,反映了各選區選民結構的差異。以台中市三席立委為例,第四選區廖偉翔面臨的門檻是8萬4430票,第五選區黃健豪需要跨越9萬3587票的門檻,第六選區羅廷瑋則需要6萬9359票的同意票支持。

(圖片取自網路)

然而,這些數字只是故事的一半。更關鍵的是,這些立委在上次選舉中的得票數與現在面臨的罷免門檻之間的對比。廖偉翔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獲得12萬8542票當選,遠超過現在的罷免門檻;黃健豪以14萬1339票當選,同樣大幅超越罷免門檻;羅廷瑋則以10萬5048票勝選,也明顯高於罷免門檻。這種現象在所有被罷免的立委身上都可以觀察到,顯示罷免門檻的設計確實考慮到了當選得票數的基礎。

但數字背後的政治現實更加複雜。自2024年5月立法院爆發藍綠激烈衝突,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的政治風暴持續延燒,民進黨發起的「去雜質」運動逐漸凝聚民意。從6月的凱道集會到7月的罷免投票,短短兩個月內台灣政治版圖發生劇烈變化。支持罷免的民眾認為,這些立委在國會改革爭議中的表現損害了民主制衡機制;反對罷免的選民則主張,立委是依法行使職權,罷免是對民主選舉結果的不當干預。

這種政治對立也反映在投票策略上。對於支持罷免的選民而言,關鍵不僅是要達到25%門檻,更要確保同意票數量超過不同意票。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動員支持者出來投票,還要防止反對陣營的動員。相對地,反對罷免的陣營則有兩種策略選擇:一是動員支持者投不同意票,二是呼籲支持者不要投票,降低整體投票率,使同意票更難達到25%門檻。

從歷史脈絡來看,這次大罷免的規模前所未見,但其政治邏輯卻有跡可循。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罷免權的行使一直相對罕見,主要原因就是雙重門檻的設計提高了罷免的難度。過去成功的罷免案例,如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都是在特殊政治情境下,民意高度集中的結果。而這次24案同時進行的大罷免,則是台灣政治極化程度加深的具體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部分罷免案成功,其政治效應也將是複雜的。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立委被罷免後將進行補選,但補選的時間點和政治環境可能與原選舉時大不相同。這不僅可能改變立法院的席次分布,也可能影響各政黨在2026年地方選舉和2028年總統大選的布局。更深層的影響則是對台灣民主制度的衝擊,成功的大規模罷免可能開創先例,使罷免成為政黨鬥爭的常規武器。

另一方面,如果大部分罷免案失敗,也將產生重要的政治訊號。這可能被解讀為選民對現行政治秩序的認可,或是對過度政治化的反彈。無論結果如何,這次大罷免都將成為台灣民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經驗和教訓將影響未來的政治運作模式。

在投票進行的同時,各方陣營都在密切關注投票率的變化。根據過往經驗,罷免案的投票率通常低於一般選舉,這使得組織動員能力成為關鍵因素。支持罷免的公民團體在過去幾個月中展現了強大的組織能力,從街頭抗議到網路宣傳,都顯示出高度的政治參與熱忱。而國民黨方面也不甘示弱,透過傳統媒體和基層組織進行反制動員。

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出,三位立委面臨的罷免門檻都約為其當選票數的三分之二,這個比例反映了罷免制度設計的審慎性。然而,關鍵在於這些門檻票數能否在實際投票中轉化為有效的同意票,並且超過不同意票的數量。

台中市作為台灣第二大城市,其政治生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選區涵蓋了都會區、工業區和傳統住宅區,選民結構相對多元。廖偉翔的第四選區包括西屯區、南屯區部分地區,是台中市的精華地段,選民以中產階級為主;黃健豪的第五選區涵蓋北區、北屯區,是人口密集的住宅區;羅廷瑋的第六選區則包括中西東南地區,教育、商業產業較多。

這種選區特性的差異,也反映在各自面臨的政治挑戰上。都會區選民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較高,參與度也相對較強,這可能對罷免案的推動較為有利。而傳統產業區的選民則可能更重視經濟民生議題,對政治爭議的關注度相對較低。這些因素都將影響今日的投票結果。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次大罷免是否會改變台灣的政治文化和制度運作。過去,罷免權雖然存在於法律條文中,但實際運用相當罕見,主要原因是門檻較高且程序複雜。然而,隨著公民社會的成熟和網路動員能力的提升,罷免權的行使變得更加可行。這次大罷免如果成功,可能會開啟「罷免政治」的新時代,使罷免成為政黨競爭和政治問責的常規手段。

這種變化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潛在風險。積極的一面是,罷免權的有效行使可以強化民主問責機制,使民選官員更加重視民意,避免脫離選民期待的行為。這對於提升政治品質和民主治理水準具有正面作用。然而,風險在於過度頻繁的罷免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影響政策的連續性和有效性。更嚴重的是,如果罷免成為政黨鬥爭的工具,可能會加劇政治對立,損害民主制度的健康發展。

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各國對於罷免制度的設計都有不同的考量。美國的某些州允許罷免州長和其他民選官員,但門檻設計相對嚴格;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中,罷免權的行使相對容易,但政治文化較為溫和;而在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罷免權的濫用曾經導致政治危機。台灣的罷免制度設計相對平衡,但在實際運作中仍需要政治文化的配套發展。

今日的投票結果,不僅將決定24名立委和1名市長的政治命運,更將影響台灣民主制度的未來走向。如果大部分罷免案成功,可能會促使立法部門重新檢討罷免制度的設計,包括門檻的合理性、程序的完善性等。如果大部分罷免案失敗,則可能會引發對公民參與和政治動員方式的反思。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大罷免也暴露了台灣政治傳播和公民教育的不足。許多選民對於罷免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以為只要達到25%門檻就能成功罷免,忽略了同意票必須多於不同意票的關鍵條件。這種認知落差不僅影響投票策略,也可能導致對投票結果的誤解。未來在推動政治參與時,加強公民教育和制度宣導將是重要課題。

隨著投票的進行,各界都在等待這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實驗結果。無論成敗,726大罷免都已經在台灣政治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它不僅是對特定政治人物的問責行動,更是台灣民主制度成熟度的一次重要檢驗。在這個過程中,選民的理性參與、媒體的客觀報導、政黨的理性競爭,都將影響台灣民主的未來品質。

最終,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義可能不在於具體的成敗結果,而在於它所展現的公民參與熱忱和民主問責精神。當選民願意走出家門,用選票表達對政治人物表現的評價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體現了民主制度的活力。而雙重門檻的設計,正是要確保這種民主參與能夠在理性和穩定的框架內進行。

今日下午4點投票結束後,開票結果將逐步揭曉。對於台中市三席立委而言,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8萬到9萬票的門檻挑戰,更要確保支持者的不同意票能夠超過反對者的同意票。這個雙重考驗,正是台灣罷免制度設計的精髓所在,也是今日政治風暴的核心所在。

無論結果如何,726大罷免都將成為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其影響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發酵。而對於每一位參與投票的公民而言,這次經驗也將成為理解民主制度運作和承擔公民責任的寶貴一課。在民主的道路上,每一票都是對未來的投資,每一次參與都是對制度的完善。

熱門新聞

「2025年一年一度最具指標性的選美盛事——第十三屆台灣小姐總決賽,在臺北國軍英雄館隆重登場」

「警政署最新人事 118名高階警官完整異動名單」

「智慧局公布114年第2季智慧財產權趨勢」

「豐原車站驚傳砍人!她申請保護令仍遭前男友刺傷 大廳地板滿是血跡,保護令又出包?邱愛珊議員呼籲中央補破網」

「2025(乙巳)年八卦山關公文化節義薄雲天書畫展 中華美術家協會 台南市向陽藝術學會雙聯展 盛大開幕」

台中市北區匹克球委員會訓練中心「LIN匹克球球友會」昨日成立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今 (25)日遴選 陳坤盛教授當選第9任校長」

《人事報導 》法務部114年檢察官人事調整案

《快訊 》臺中市政府近日有新一波人事異動!劉素幸調升運動局十職等專門委員